- · 《盐湖研究》期刊栏目设[10/30]
- · 《盐湖研究》杂志社刊物[10/30]
- · 《盐湖研究》杂志社收稿[10/30]
- · 《盐湖研究》编辑部征稿[10/30]
- · 盐湖研究版面费是多少[10/30]
- · 《盐湖研究》投稿方式[10/30]
- · 《盐湖研究》数据库收录[10/30]
西藏阿里的象雄王国有哪些出土文物(盐湖 翻译(3)
作者:网站采编关键词:
摘要:那究竟这些残渣是茶叶还是菜叶呢? 为了准确分析这些残渣的成分,学者特意在国内外分别进行了检测。检测的结果均显示,残渣中不但包含茶叶中含有
那究竟这些残渣是茶叶还是菜叶呢?
为了准确分析这些残渣的成分,学者特意在国内外分别进行了检测。检测的结果均显示,残渣中不但包含茶叶中含有的茶氨酸和,还检测到一种茶叶特有的植钙体,可以确定这就是当时的茶叶。
如果说,中原的丝绸、中原形制的青铜剑,可以理解为个体爱好的话。那茶饮作为一种生活习惯,完全无法用偶发式的个体爱好来解读。
换言之,阿里和新疆之间必然存在一条可以行走大宗货物的商路(阿里东部的地区,始终未发现早期茶饮的实物证据。而在新疆民丰尼雅遗址,发现了公元二、三世纪的茶叶样本)。
陕西省汉景帝阳陵出土的汉代茶叶
从这个意义上说,茶叶残块的发现,对考古学界的震动不亚于丝绸。
另外,出土的青铜茶具也充分说明,古代象雄的茶饮习惯与中原早期一般无二。都是烹制茶饮,并加入其它辅料食用(注意是吃,不是喝!)。
除丝绸和茶叶外,黄金面具的出土也证明了,象雄时期阿里和中亚、南亚同样存在文化上的交融。在古如江寺墓葬和二百公里外的阿里曲踏墓地,都出土了黄金制成的覆面(面具)。
古如江寺墓葬出土的金面具和青铜剑
这种形制的黄金覆面,在亚洲地区一共发现了五件。其中三件在阿里地区,另两件分别在印度北方邦和尼泊尔穆斯塘地区出土。
它们都是用金箔制成平面的人脸形状,周围有一圈小圆孔,可以缝制在软质材料上,可能就是丝绸,然后包裹墓主人的尸首,面具上涂满朱砂,勾勒出它的五官样貌。
据推测,这种墓葬形式可能代表一种特殊的宗教信仰,是当时流行的非常重要的葬俗。
蚀花玛瑙珠与黄金面具同样,在阿里的墓葬中,还发现了蚀花玛瑙珠和铜镜。这种蚀花玛瑙珠,俗称“天珠”,在公元前1700年的,印度河流域哈拉帕文化时期便非常兴盛。
阿里发现的象雄天珠处于蚀花玛瑙珠的第二阶段,处于公元前300年到公元后200年的时期。
境内发现的蚀花玛瑙珠,大部分集中在这一时期,包括新疆地区尤其是帕米尔地区、伊犁地区。
同时期中原地区,如海昏侯墓、长沙曹(女巽)墓也发现了图案、工艺基本相同的蚀花玛瑙珠。
由此可以看出,在公元元年前后100年期间,一张沟通中亚、南亚、西亚的交通商贸网络,已运转的非常成熟。
而处于三者结合点上的阿里地区,无疑会是这种文化技术交流的受益者。
综上所述,即便古如江寺墓葬出土了众多令人惊讶的文物。但指望一座墓葬,便能将象雄文明的诸多方面一一还原,显然是不现实的。不过,随着近年来阿里考古的不断深入,我们对象雄文明的认知也在不断刷新。
现在几乎肯定,早在吐蕃王朝之前,藏北高原上曾有一个等级相当高的文明现象存在。
这个被考古学界称为“前吐蕃时期”的时代,阿里高原上文明和周边各文明间发生了相当紧密的联系。
因此,阿里从来不是我们眼中的蛮荒之地。古代先民在这片苦寒的高原上,用我们难以想象的坚韧,创造了一个不逊于周边地区的文明。
虽然最终,象雄被后起之秀吐蕃吞并,但已经形成的文明基因保留了下来,成为别具特色藏民族文化的一部分。
今天,当我们流连于西藏神山圣湖美景之中时,您可曾想到,触目可及的玛尼石堆,迎风飘扬的风马旗、隆达,都是象雄文化传统的一部分。
八廓街边直入青天的煨桑青烟,围着火堆欢乐热烈的锅庄舞蹈,也源于象雄本教的祭祀传统。
象雄真的消失了吗? 可能,它只是换了种,来到我们身边!文中丝织物及古入江寺墓葬考古图片,来源于——仝涛先生所著《西藏西部的丝绸与丝绸之路》
国内旅游景点哪个最让你难忘?
每一次旅行,都是一次收获,收获不同以往的美丽的风景,收获身体和心灵的休憩和放松,体会不同地域生活的差异,在陌生的地方遇见陌生人的温暖,以及邂逅不同的自己……
我因工作的机缘,到过国内的许多地方。各地不同的美景,让人惊叹!北方高山的巍峨,攀登到最高峰,“一览众山小”;南方碧水的婉约,漫步绿水旁,杨柳依依的岸边;大西北沙漠的雄浑,排排沙漠骆驼悠悠驼铃;无垠的大草原,“蓝蓝的天空白云飘,白云下面马儿跑”;还有那边疆金黄色胡杨林的震撼……都让人难以忘怀。
文章来源:《盐湖研究》 网址: http://www.yhyjzz.cn/zonghexinwen/2022/1221/700.html
上一篇:三大盐类在地壳中占比最高的是
下一篇:没有了